当前位置: > 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 >
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不久前,张家口下花园区持续推进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,很多居民得以大饱眼福,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一项项传统技艺的无穷魅力。这其中,年过花甲的民间艺人游德诚是颇受欢迎的一位,他展示影雕绝活儿时,围在身边的观众在赞赏连连的同时,无不惊异于这种在石上“刺绣”的独特创作方法。那么,何为“影雕”?一幅作品需花多长时间?又如何让这门“中华一绝”“活”起来?带着这些疑问,记者走近游德诚……
吉祥物“冰墩墩”“雪容融”、“雪上公主”谷爱凌、以地标“大境门”为背景的滑雪运动员……如今,在游德诚工作室的醒目位置,仍摆放着他特意为北京冬奥会创作的系列作品。
今年2月,作为市工艺美术大师的他受邀带着这些作品,来到北京冬奥会“张家口媒体接待站”展示影雕制作,很多中外记者乍一看还以为是精心处理过的黑白照片,一番了解后才恍然大悟,纷纷竖起大拇指。而练就如此精湛的手艺与游德诚18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不无关系。
游德诚自幼喜好绘画,但家庭条件有限,并没有机会进行系统学习。到了上班的年岁,靠着自学的底子,他进入到工厂做起了美工。1984年,下花园当地园林处招收古建筑彩绘师,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应聘,结果被选中,一干就是28年。也源于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,才为学习传统技艺“影雕”奠定了基础。
2004年,游德诚去北京师兄的工作室切磋绘画技艺,被眼前的一幕所深深吸引。只见师兄坐在一块黑石板前,用似针一样的工具在其上敲击,留下数以万计的白点,聚点成面,居然形成了一幅写意山水画。这种新奇的创作方式让游德诚不禁发问。当得知这是“影雕”技法后便心心念念,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影雕的雏形始于清代石雕圣手李周独创的“针黑白”工艺。而后匠人们加以发展创新,用各种微型钢针,靠着落点的大小、深浅、粗细、疏密等有机结合相应成像,这种工艺后被人称之为“影雕”。游德诚第一次听到“影雕”一词时,在我市还没有人专门从事这种艺术表现形式。为将“影雕”技艺带回来,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踏上了学艺之路。
进行影雕创作,主要包括选图、择版、绘稿、拓印、雕琢等步骤。其中前四步对于具有一定美术功底的人来说并不困难。将定稿拓印在石板之后,雕琢则成了关键一环。影雕创作讲究“落笔即永恒”,不能擦拭、涂改,因此雕琢时对腕力要求极高。若力道小了,落点深度不够,所呈现画面没有层次感;而力道大了,落点太大,画面又难免不细腻。为准确掌握下笔力度,游德诚废寝忘食,不断摸索,没有了创作用的石板,他便寻找普通石头继续练习。
影雕尤以人物创作最难,既不能让背景喧宾夺主,又需在面部表情、衣服褶皱等明暗转换的区间里格外留心。一番钻研后,游德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将摄影光学效果与绘画笔触技法相结合,强化了作品的灵动。
十几年深耕,游德诚以石板为布,以钢针为笔,以滴水穿石之功,完成了一件件人物、花卉、风景等栩栩如生的影雕作品。随着逐渐在我市崭露头角,2017年他被评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,作品相继在我市多个美术馆展览,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了这位在石上“作画”的人。
近几年,游德诚全力推广着这门被称为“中华一绝”的传统工艺,然而跟随者寥寥,让他很是担心。因为于他而言,这门技艺是一种兴趣爱好,但若学习者以此谋生却并非易事。影雕创作需一次成型,错了只能毁掉重来,若想练得得心应手,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,而且一路走来耗材成本也很可观。眼下,游德诚雕琢一幅A4纸大小的作品至少需要半个月,而对于入门者来说则需要更长时间。虽然前期投入大,创作耗工费力,但当下艺术品市场较为低迷,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高。“上岁数的干不了,年轻人又坐不住,不愿学。”面对后继无人的现实,游德诚也很无奈。
如今每天一大早,体力最丰沛的时候,游德诚总是习惯性地戴上老花镜,来到黑石板前构思一番。他正寻求新的突破,将作品推向更高层次,让更多人能够充分认识到影雕工艺的价值,吸引志同道合的年轻人,寄希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。(记者 赵晓刚 通讯员 院玉顺)
Copyright 2017 K8凯发·(中国)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